關於《摩訶婆羅多》
《摩訶婆羅多》(Mahabharata) 為印度著名史詩,與《羅摩衍那》(Ramayana) 並稱兩大梵文史詩。根據傳說,《摩訶婆羅多》的故事由廣博仙人 (Vyasa,或譯毗耶娑) 口述、象頭神 (Ganesha,或譯伽內什) 記錄,講述堂兄弟因爭奪國土而爆發大戰、最後王者得道的故事。《摩訶婆羅多》估計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後三世紀之間,但最古老的部分應在公元前四世紀已出現。最初故事通過口耳相傳,沒有人知道原始的故事全貌。隨着時間流逝,故事內容變得愈加豐富,發展成共十八卷、近十萬「頌」 (Shloka,梵文詩歌中三十二個音節為一「頌」)、約一百八十萬字的鉅著,堪稱世上最長的史詩。
《摩訶婆羅多》也被譽為第五吠陀 (Veda)。「吠陀」在梵文中原指知識,是古印度宗教的經典,本為口頭吟誦流傳的頌歌。四部吠陀為:《梨俱吠陀》(Rigveda)、《娑摩吠陀》(Samaveda)、《夜柔吠陀》(Yajurveda) 和《阿闥婆吠陀》(Atharvaveda)。每部吠陀的內容又可分為本集 (Samhitas)、梵書 (Brahmanas)、森林書 (Aranyakas) 和奧義書 (Upanishads),當中大部份與讚頌、祭祀有關,唯獨奧義書提出多個重要哲學概念,如梵我一如 (Brahma Atma Aikyam)、業報 (Karma)、輪迴 (Samsara)、人生四大目標 (正法 Dharma、財富Artha、慾望Kama、解脫Moksha) 等。《摩訶婆羅多》第6篇中的《薄伽梵歌》(Bhagavad Gita) 也有進一步闡述這些概念,並提出四大瑜伽體系,解釋如何藉修練瑜伽達至解脫。
《摩訶婆羅多》的影響既深且廣,它數千年來影響著印度人的生活、信仰、價值觀,同時亦啟發東西方無數音樂、戲劇、舞蹈、電影、雕刻、繪畫等藝術,可謂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。
網站連結:www.mahabharata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