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《摩诃婆罗多》
《摩诃婆罗多》(Mahabharata) 为印度着名史诗,与《罗摩衍那》(Ramayana) 并称两大梵文史诗。根据传说,《摩诃婆罗多》的故事由广博仙人 (Vyasa,或译毗耶娑) 口述、象头神 (Ganesha,或译伽内什) 记录,讲述堂兄弟因争夺国土而爆发大战、最后王者得道的故事。《摩诃婆罗多》估计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三世纪之间,但最古老的部分应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出现。最初故事通过口耳相传,没有人知道原始的故事全貌。随着时间流逝,故事内容变得愈加丰富,发展成共十八卷、近十万「颂」 (Shloka,梵文诗歌中三十二个音节为一「颂」)、约一百八十万字的钜着,堪称世上最长的史诗。
《摩诃婆罗多》也被誉为第五吠陀 (Veda)。「吠陀」在梵文中原指知识,是古印度宗教的经典,本为口头吟诵流传的颂歌。四部吠陀为:《梨俱吠陀》(Rigveda)、《娑摩吠陀》(Samaveda)、《夜柔吠陀》(Yajurveda) 和《阿闼婆吠陀》(Atharvaveda)。每部吠陀的内容又可分为本集 (Samhitas)、梵书 (Brahmanas)、森林书 (Aranyakas) 和奥义书 (Upanishads),当中大部份与赞颂、祭祀有关,唯独奥义书提出多个重要哲学概念,如梵我一如 (Brahma Atma Aikyam)、业报 (Karma)、轮迴 (Samsara)、人生四大目标 (正法 Dharma、财富Artha、慾望Kama、解脱Moksha) 等。《摩诃婆罗多》第6篇中的《薄伽梵歌》(Bhagavad Gita) 也有进一步阐述这些概念,并提出四大瑜伽体系,解释如何藉修练瑜伽达至解脱。
《摩诃婆罗多》的影响既深且广,它数千年来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、信仰、价值观,同时亦启发东西方无数音乐、戏剧、舞蹈、电影、凋刻、绘画等艺术,可谓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。
网站连结:www.mahabharata.hk